欢迎进入内蒙古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2022年 月 日

您的位置:首页/社科研究/北疆社科研究/正文
分享到:

北疆社科研究丨曹雄、幸华银:奔放的灵魂:内蒙古雕塑中蒙古马精神的艺术诠释与审美追求

2024-06-14 09:56:18 文章来源: 内蒙古社会科学网 浏览次数: 163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在微信公众号开设“北疆社科研究”专栏,旨在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持续刊发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系列应用对策性研究成果,进一步凝聚引领社科界的专家学者,由衷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激发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热情和干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社科力量。

内在的精神及其外化表达形式的关系是多维度的,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有不同理解。雕塑艺术虽然可能首先吸引观众注意的因素是形式,包括大小、质地、比例和材料等元素共同决定的物理外观为传达雕塑的精神内容提供了基础,但雕塑的真正价值往往源于其内在的精神深度。在雕塑的创作中,形式如同艺术家手中的泥土,经过其巧手塑造,赋予其生命的躯壳;而精神则是那隐藏在泥土之中的火种,点燃了形式,使其焕发出独特的光芒。正如蒙古马在草原上奔驰,它的身躯与灵魂相互依赖,共同创造出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美感,雕塑艺术也是如此,形式与精神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出一个既真实又超越的艺术世界。

习近平主席曾在多个场合引用过“蒙古马精神”,并将其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马精神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发展的重要象征。蒙古马精神可以理解为蒙古马在长期的草原生活中所展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和精神品质,具体来说,是指那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内蒙古地区的文化和生活中有深厚的渊源和体现。

受到蒙古马精神的启发,内蒙古的雕塑艺术往往追求一种坚韧、勇敢、粗犷的风格,与蒙古马精神中的“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相呼应,这种影响已经深入到文化与意义的层面。内蒙古的雕塑艺术从题材选择到艺术表现,从材料使用到文化内涵,都能看到蒙古马精神的深刻烙印,这种影响不仅体现了内蒙古人民对马的深厚情感,对马的精神感召,它也为内蒙古雕塑艺术赋予了独特的民族特色和魅力。蒙古马精神与雕塑艺术之间的关系亦是心借物之形象以传达精神,蒙古马精神的雕塑艺术是心灵的创造,雕塑家结合自身的审美经验,心中所感情趣与理想中的意象浑然相契,以立体雕塑之形式创作一件件既“美”且“善”的优异作品并传于世人。

一、雕刻意境:蒙古马精神在内蒙古雕塑艺术中的表达形式

在内蒙古雕塑艺术中,蒙古马精神的表达形式多种多样,艺术家们通过雕塑的主题、造型、材质和色彩等多方面进行研究,运用写实、抽象、象征等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出蒙古马精神的内在特质和内涵,更好地传达了蒙古马文化的精神和价值。在蒙古马精神的雕塑艺术中,作品所传递的精神往往超越了形象本身,通过形象所激发的联想和情感,使观者得到启发和反思,引导观者去探索更深层次的意义。挖掘、归纳内蒙古地区能够体现蒙古马精神的雕塑艺术精品,总结这些作品的审美追求,分析雕塑艺术中蒙古马精神的审美意象特征,另一方面探究蒙古马精神的形成、发展和表现形式,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精神资源,以及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蒙古马精神的写实性表达

内蒙古雕塑艺术中以蒙古马的写实再现来传达精神,是一种常见的、重要的艺术表达方式。雕塑家通过精确的造型、真实的色彩以及细节刻画等方式来表现蒙古马,将蒙古马的精神特质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让观众能够感受到蒙古马精神的魅力。

首先,雕塑家在塑造过程中会特别注意蒙古马的形态、结构和比例,以高超的写实技艺再现蒙古马的典型特征。如需要敏感的观察、把握蒙古马较小的体型、头大额宽、颈宽平短厚;鬐甲低而宽厚,肩短而较直;胸中等宽深,腹大,背腰平直略长;四肢粗壮,腿短而有力,臀部圆润等形体、比例特点。蒙古马因为这些形态结构特性所以在长途奔跑中表现出惊人的耐力和毅力,这些特征有着独特的审美取向。雕塑家通过捕捉、提炼、组织这些形态结构来传达蒙古马的精神特质,例如王济达的雕塑作品《双马》、原呼和浩特博物馆建筑上方的《奔马》雕塑、色楞格的《蒙古马-传承》以及侯军创作《长河》等案例,他们通过表现蒙古马准确的形体特征结合经典、恒久的动态,以传达出坚定、勇气、耐力、担当、勇往直前等特点,使观众能够感受到蒙古马的真实感和生命力。

图片5.png

王济达《双马》

雕塑的色彩及细节处理对于表达蒙古马的精神特质也非常的重要。蒙古马毛色复杂,色彩通常以骝、青、黑、栗和褐色居多,雕塑家通过不同的色彩应用来表现出蒙古马的不同特点和个性。此外,作为雕塑家更会利用光影效果来增强蒙古马的立体感。通过巧妙地渲染明暗关系和投影,可以更好地捕捉到蒙古马的肌肉线条和轮廓形状。在雕塑创作中,雕塑家还关注细节的处理,例如蒙古马的眼眶突出,鼻梁平直,鼻孔大、耳小直立;皮厚毛粗,关节、肌腱发达等特点,通过精细地刻画这些细节,使雕塑更加逼真、生动和具有表现力。2020年8月在内蒙古美术馆开幕的“弘扬蒙古马精神”主题艺术展便有许多例证,例如从《圣主之马》《蒙古马——传承》、《阿古森》和《急雪舞回风》等雕塑作品可以看出雕塑家在蒙古马细节和色彩方面投入了更多的精力。

在选题与构图方面,一些艺术家利用马的形态特征和运动规律组织、设计群马构图,以彰显群马的气势和精神力量,使雕塑具有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感觉,这种题材本身就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例如包头市包钢集团的标志性雕塑《万马奔腾》、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乌兰木伦湖广场的群马雕塑以及张恒、孟继兵创作的雕塑《蒙古马精神》便是这样的经典案例。艺术家们还会采用对比式的表达,他们不单单只表现蒙古马形象,而是通过将蒙古马与人物、其他动物、自然环境、或是历史情境联系起来进行表现。通过将蒙古马与其他元素进行搭配和对比,既表现了构图的丰富性又表达出蒙古马多样的精神属性。例如一些雕塑家创作出的蒙古马是在艰苦环境下奔跑、嘶鸣的形象,他们将蒙古马与岩石、沙漠、草原等环境进行搭配,既展现出蒙古马独特的生理形态,同时传递出蒙古马百折不摧、不屈不挠、不怕挑战的精神特质。王济达创作的《驯马》《铁壁》,张恒、孟继兵创作的《蒙古马精神》、文光创作的《追随》和曲建创作的《荒莽》等作品便是通过独特的选题、强烈的动势和精心的构图,打造出既真实又充满形式美感的造型艺术作品,让观众们能够感受到蒙古马在恶劣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展现出蒙古马在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二)蒙古马精神的抽象性表达

艺术属于精神生活,也是精神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在康定斯基的《艺术中的精神》中,他认为艺术作品应该是艺术家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是艺术家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化和个性化表现。在内蒙古地区表现蒙古马精神的抽象雕塑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们从现实世界中捕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并将其抽象成几何形状、色彩或者形态等,以达到表现精神内涵的目的。

在一些抽象雕塑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从蒙古马的形态特征中提取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如马头、马身、马腿或是马的身形等,并将其抽象成新颖的几何形状和形态。例如将蒙古马的骨骼结构以抽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强调其坚韧和耐力的品质;以抽象的线条表现蒙古马的肌肉线条或运动中的蒙古马,强调其勇气、果敢、速度快等品质;或者将蒙古马的身形进行简化和抽象,创造出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形态,这种抽象方法可以表达出蒙古马的坚毅、稳定、顽强、忠诚等精神特征。在材质方面,艺术家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材质,如石头、木头、金属等,来表现蒙古马的精神特质。这些材质可以呈现出古朴、雄浑的感觉,与蒙古马的坚韧、顽强的特质相呼应。例如金刚的木雕《蒙古马》系列作品是将马儿的身形和姿态进行抽象、概括,经过对自然陈旧的木材进行切割和组装设计出极具创意的作品,既保存住材料的年代感又为材料注入了新的生命,传达出马儿质朴的情感和永存不朽的精神力量。铁木的不锈钢雕塑《劲风》是将蒙古马的迎风形态进行了抽象化表现。马儿迎风矗立,未有丝毫退缩之态,鬃毛奔放飘然,笔直的肌肉线条显示着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镜面不锈钢材料也以其简洁、明了、平整、反光的特征增强了雕塑的艺术感和现代感,使周围环境和雕塑融为一体,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图片6.png

金刚《蒙古马-本原》

还有一些雕塑家是通过在空间中增加、重组、布置蒙古马的抽象形态以重塑蒙古马的情感空间,营造出蒙古马精神的氛围,通过设计策略使观者以新的方式来经验自身。李泽华的作品《泅渡》和王永利的作品《冬至》是将蒙古马与环境进行了抽象重构,塑造出一种新的意境画面,像是在表达人们要超越悲欢、勇于向前,趟过生命的旅程,人生便是一场生命的重建。包呼和哈达的雕塑《梦》则是将蒙古马与飞翼结合进行了抽象表现,他给马儿插上了梦想的翅膀,代表了对精神和灵性的追求。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呼能广场上的奔马雕塑则是构建了由圆形的线团渐变为马形的抽象艺术形式,红色的线条与绿色草地形成鲜明对比,红色和绿色的搭配代表着自然与生机,表达出生命的力量和成长的希望,能够给人们带来积极的情感和感受。

(三)蒙古马精神的象征性表达 

在象征主义艺术中,艺术作品的象征意义往往比表面形象更加重要,艺术作品的外表只是一种掩盖,真正的意义存在于艺术作品的内在象征系统中。在蒙古马精神的象征性雕塑艺术创作中,内蒙古的一些艺术家经常采用象征手法来表现精神特质。他们选择能够表达蒙古马精神内涵的各类主题,运用比喻、概括等象征性手法来刻画事物,而不会直接去塑造具体的蒙古马形象,试图利用观者的想象间接地表达蒙古马精神的主旨。雕塑所表达的思想不再被实体形象所束缚,继而进入了一个广阔的自由空间。

在蒙古马精神的象征性雕塑艺术创作中,主题的选择尤为重要。在选择主题时,艺术家通常会考虑蒙古马精神在内蒙古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以及这种精神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许多内蒙古的历史重大题材均蕴含着蒙古马精神的内涵,例如曹雄、曹甲斌合作的雕塑《草原英雄小姐妹》,主人公龙梅和玉荣既是蒙古马精神的象征性表达。她们为了保护集体的利益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表现出勇敢、坚强、不屈不挠、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特质,这与蒙古马精神有着深刻的象征性联系,她们代表了内蒙古人民的意志坚定、勇往直前、自豪自信的精神。吴宝仁创作的雕塑《铁骨柔情》则指向“各族人民建包钢”的历史典故,雕塑以勤劳勇敢、坚毅果敢、团结协作的炼钢工人形象传达出极强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反映了内蒙古劳动人民团结一致、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些精神也是蒙古马精神的深刻体现。

图片7.png

曹雄、曹甲斌 《草原英雄小姐妹》

一些艺术家还会在雕塑创作中使用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物件、色彩或者符号来传达蒙古马的精神内涵。时而在内蒙古的雕塑创作中会出现如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图像,这些图像元素源于悠久的传统文化并传承至今,它们用来象征光明、智慧、希望、未来、坚韧、耐力、勇敢、忠诚等精神特质。此外,还有马头琴、蒙古包、摔跤手等许多图像作为内蒙古的代表性符号也会经常出现在雕塑创作中,它们可以折射出草原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其重要性已远超自身的实用功能。这些具有象征性的人与物表达出独特的情感和文化内涵,深深地反映了内蒙古人民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也代表了蒙古马精神的体现。此外,艺术家还会采用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色彩来促进对蒙古马精神的理解,譬如黑色被视为深沉、稳重和坚毅的象征,红色被视为热情、活力和幸福的象征,白色被视为纯洁、善良和神圣的象征等等,这些色彩可以引发人们的记忆,增强情感的表达,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蒙古马精神的内涵。

二、蒙古马精神的审美追求:内蒙古雕塑艺术的深层探讨

审美价值是艺术的核心,它反映了人们对美的理解和追求。李泽厚对于美的本质有着“自然的人化”的观点,即艺术家通过对自然物象的审美创造,赋予其以人的情感和精神,从而使其具有审美价值。表现蒙古马精神的艺术创造者必定是在内蒙古天然的生活环境中或是历史和文化内容中领略到某些特殊的情趣,眼中意象、生活所感和心中体悟骤然相遇,默默相契,于是创作者利用雕塑艺术语言这种符号将其塑造、表现、留存现实并传与众人。内蒙古雕塑中的蒙古马精神不仅是内蒙人民长久以来对马的崇拜和依赖的体现,更是对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忠于职守与甘于奉献的普遍追求的象征。通过对雕塑艺术的审美解析,我们可以看到蒙古马精神如何在艺术中得到再现,以及它如何与现代审美观念相融合。

(一)力量与动感之美

雕塑之力量审美因是对力量、能量和活力的赞美与追求,无论是在物理、情感还是文化层面,它是人类对强大、坚韧和有影响力的事物的自然倾向和崇拜。当雕塑艺术表达蒙古马精神时,力量代表着面对挑战时的能量和决心。无论是在长途跋涉中还是在生存竞争中,蒙古马都显示出不畏艰难、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这种精神背后的支撑就是它们所拥有的力量。观察王济达的《摔马》、文光的《勇敢者》雕塑、以及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别力古台生态园中雕塑《骏马与摔跤手》等雕塑案例,可以发现艺术家首先非常注重物理力量的表达,通过精细地塑造人与马的肌肉、骨骼、脉络和动态,使雕塑的每一部分都充满力量感。例如,突出的马筋、紧张的皮肤、流畅的鬃毛等都可以展示出力量与活力的特征。除了物理上的力量,艺术家也非常关注情感和精神上的力量。他们的作品中都展现出了决心、勇气、坚持和热情等品质,这些都是情感与精神力量的体现。此外,在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力量有着另一种迷之崇拜。当创作与内蒙古历史文化有关的英雄人物形象或主题故事的雕塑作品时,艺术家会特别展现出主题对象对力量、荣誉和决心的追求,以及他们为了这些价值观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创作渗透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生存的强烈意志。例如,温都苏的雕塑《江格尔史诗》,主角人物高处于雕塑顶端驾马持鹰,面部特征生动而坚定、目视远方,表现出英雄的坚韧和决意,这样是人物塑造可以增加人物的决心和力量感,促使人们从英雄人物的形象和事迹中去体会艰苦卓绝、不屈不挠、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内涵。在类似的大型题材创作中,力量的美学还常常通过对比和冲突来增强。例如,软与硬、光与暗、动与静的对比,都可以强调力量的存在和影响。

雕塑艺术中的动感关注的是活力、流动性和动态变化的美感,经营动感可为人们带来了丰富和多样的审美体验。无论是表现蒙古马还是表现蒙古马精神,雕塑家必须在动感方面下足心思。蒙古马是生活在广袤草原上的灵物,它们的身形和生活充满了活力和动感,雕塑家需要捕捉并充分的展现这种活力,才能使雕塑作品充满生命力,才能更好的表现出它们坚韧、勇敢、忠诚,并且具有征服困难的精神特质。内蒙古雕塑家曹甲斌创作的《万马奔腾》、段志奎的《风驰电掣》、陈栓柱的《疾驰》等等雕塑作品均生动地展现了蒙古马强劲的体魄、矫健的身姿和奔腾的气势,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审美愉悦。奔跑中的蒙古马,它们的速度让人感受到强烈的动感,而它们腾飞的姿态和强壮的身体则展现出力量,流畅的身形与动作、随风飘动的尾毛和鬃毛、几何化的处理等都成为增添动感的有利手段。当蒙古马全速前进,其强烈的动感与勇往直前的决心形成共鸣。蒙古马即使在困境中也不会轻易放弃,它们的奔跑姿态、敏锐的反应和适应性强烈地展现了动感。这种动感是蒙古马在长时间、持续的努力中不断展现出来的,这也与坚韧不拔的精神相符合。

力量和动感是雕塑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他们可以通过形象的形体、动势、节奏、体量、肌肉、线条、神情、材料、题材等诸多形式来呈现。蒙古马的动感和力量与其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有着紧密的关联。这些特质共同塑造了蒙古马的独特形象和文化象征意义。

(二)空间与文化的互动

在城市公共空间的雕塑美学中,蒙古马精神的引入与诠释具有深远的文化和社会价值。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现代城市面临着文化同质化的问题,公共空间的雕塑作为城市的文化符号,往往承载着城市、区域或国家的文化记忆和价值观。蒙古马精神的引入,为城市公共空间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标识,有助于塑造城市的独特性和个性。例如《万马奔腾》是包头市包钢集团大门前的一个大型标志性雕塑,它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城市和企业的精神价值。“万马奔腾”这四个字本身就充满了动感和力量。当这种感觉被凝固为雕塑时,它为城市带来了一种强大的视觉冲击,仿佛成千上万的马儿正在其中疾驰而过。这种震撼力,展现了包钢集团在工业生产和技术创新中的决心与毅力,不畏困难,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持续进取。雕塑传递的不仅仅是美的感受,更是一种历史、一种传统、一种精神的传承。它为包头市带来了一种独特的工业文化和历史记忆,使得这个城市在众多的城市中,拥有了自己的独特定位和价值。

传统雕塑美学倾向于追求形式的完美和技艺的高超,而现代雕塑美学更加强调作品与观众的互动、与环境的融合以及文化和思想的传达。蒙古马精神恰好符合这种转变,它不仅仅是一个形式,更是一种文化和思想的传递。例如内蒙古博物馆系列展览之草原烽火厅是关于内蒙古现代革命斗争史的陈列,厅中央有表现草原骑兵的雕塑作品。雕塑的设置考虑了其与周边环境的互动,例如空间顶部的草原天空被红霞和战火渲染成红色,草原上的烈风使得云彩变得稀薄且拉长,奔跑的马儿踩踏着草地植被,使得骑兵雕塑仿佛真正置身于草原之中,增强了观众的沉浸感。表现草原骑兵的圆雕与背后叙述历史故事情境的浅浮雕在空间中相结合,这既是平面性与立体性的结合,也是叙事性与象征性的交融,在视觉和情感上都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体验。厅中央强烈的光线聚焦在骑兵和马儿的面庞之上,为雕塑营造出特定的情感氛围,尤其突出了草原骑兵与蒙古马的那种英勇无畏、一往无前的精神气概。系列展览运用雕塑、绘画、影像、文字、文物等形式共组构成,以历史长廊的模式将每一段内蒙古的革命历史图像展示出来,成功地传达了革命的精神、历史和价值,展现了多样的美学特征,为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文化体验和审美享受。城市的公共空间是人们生活的舞台,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情感和价值观紧密相连,它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人们学习、交往、沟通和认同的平台。蒙古马精神作为一种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与现代城市人面对生活压力、追求梦想的态度相呼应。通过雕塑、文化与环境的融合,与人的互动,这种精神得以传递和弘扬,鼓励人们面对生活的挑战,坚持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三)现代审美与古老精神的融合

雕塑艺术从古至今一直是人类文化与审美的重要表现形式。然而,随着时间的流转,雕塑的创作理念、材质、形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特别是在现代。在当下的内蒙古雕塑艺术中,蒙古马精神不仅仅是一个文化信仰和精神追求,它更是一个与现代元素和审美观念相结合的艺术载体。从形式角度而言,传统的雕塑往往注重细节和真实性,而现代雕塑家时而更喜爱抽象和简约。现代艺术家们摒弃了直接、具象的形象表达,更注重通过形状、质感、色彩和构造来传达深层的情感和意念。他们往往只用几条曲线或块状的几何体便可进行形构,形态的每一个弯曲、旋转、扭动等都可以呈现出一种能量。强烈的动态感可以表达奔腾与勇往直前的精神;看似不稳定的平衡、错综复杂的结构,亦都能传达出一种勇敢面对挑战、不畏艰难的态度;如运用坚硬的材料则可表现出蒙古马精神中的坚韧与不屈;通过表面的处理,如锤痕、刮痕或其他纹理还可加强、加深这种感觉。此外,与古典时期的雕塑主要侧重于形象的再现不同,现代雕塑更注重艺术家的观念和信息传递。这种雕塑常常引发观众的深入思考,而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例如,杨曦浩的雕塑《莫尼山》是以铸铁方式制作,由三个切割变形的三角体组合构成的现代雕塑。三角形本身是最稳定的几何形状之一,这种稳固性结合雕塑坚硬的材料可以强调蒙古马精神的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特性。三角形的一个尖锐顶点可以指向天空或更高的地方,象征向前冲刺、勇往直前的决心。作者在三角体结构中加入了一些空隙负形,以此代表人们在面对困境时,总能找到出路,展现其不屈不挠的特质。

从材料与技术角度而言,现代雕塑家在创作中不断尝试各种新型材料,如不锈钢、树脂、玻璃等。这些材料与传统的石材、木材相比,有着更为现代的质感和表现力。例如,萨其日拉图的《梦》是利用透明的玻璃材质来表现女子内心中奔跑的蒙古马,其卡通般的体态和剔透纯彩的效果,为传统的蒙古马带来了现代感。现代数字技术,如数字雕塑、3D打印等,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他们可以使用这些技术创造出传统上难以实现的形态和结构,但仍然保留蒙古马精神的内涵。例如,曹甲斌的创作《昭君出塞》是一件复杂构图的群雕作品。雕塑家捕捉和设计了每个人物角色的典型动态和细微表情,通过细节刻画直接传达出历史情境下大漠恶劣的环境气候对整个出塞队伍的影响,泥塑的塑痕强化了自然环境施加在人、物形体上的特征,也衬托出人们当时复杂的心情。昭君选择离开自己的家园,嫁给一个外族领袖,这是一种巨大的牺牲和冒险。这种勇气和牺牲精神扣合了蒙古马精神中的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特征。雕塑在泥塑完成之后,通过3D扫描结合3D打印技术,最终以光敏树脂材料打印出来。成品表面体现出独特的乳白色微透明的材料质感,泥塑中的塑痕在扫描、打印技术的支持下依然生动的保存下来。借助现代雕塑工具和技巧,艺术家将这种精神深深地筑牢在雕塑之中,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这种精神的震撼。总的来说,当下的内蒙古雕塑艺术在表现"蒙古马精神"时,成功地融合了现代审美与古老的精神,它们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又为观众提供了新颖的、与时俱进的审美体验。

结语

形象作为媒介和载体,承载着蒙古马精神的外在特征和情感表达;而精神则赋予形象更为深远的内涵,将文化、历史和价值观等层面传达给观者。通过这种相互作用,蒙古马精神的雕塑艺术能够激发观者的思考和情感共鸣,使其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内蒙古雕塑艺术中以写实性的方式表现蒙古马精神最为广泛,这种形式能够真实、准确地表现相关主题内容。观众在面对写实雕塑时,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蒙古马的形象和气质,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和深刻的感受。这种感受和情感反应能够更好地传达蒙古马的精神和价值,所以写实雕塑是表达蒙古马精神的一种重要形式。此外,在内蒙古地区的抽象雕塑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从现实世界中捕捉着具有代表性的各类元素,并将其抽象成几何形状、色彩或者形态,又或是将这些抽象形式进行重构,以达到传达蒙古马精神的内涵、营造积极氛围的目的。同时,艺术家注重作品的形式感、材质和构成等方面的精心处理,以创造出更具有精神感染力和抽象性的雕塑艺术作品。再者,在内蒙古雕塑艺术创作中还有一些艺术家经常采用象征手法来表现蒙古马精神的特质,他们通过对主题、元素符号、色彩等方面的掌控和运用来传达蒙古马精神的内涵,这样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也更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增强文化认同并促进人们的精神成长。总之,在内蒙古地区无论是城市雕塑还是架上雕塑,艺术家们会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将蒙古马精神体现在作品之中,或是具象写实、或是抽象表现、又或是象征隐喻,从而使其文化内涵以美的艺术为依托得以传承和弘扬,通过雕塑艺术展现蒙古马精神在历史、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应用和体现。他们从审美观念、材料技术、形式风格等多方面寻求突破,以艺术的创新思考和诠释支撑雕塑家的审美创造,积极传达出蒙古马精神的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和社会性。

当“蒙古马”与“雕塑艺术”相遇时,那种深深植根于内蒙古大地的如山般的立体形象,与其背后所蕴含的深沉精神得以完美融合,为观者展现了一场视觉、情感与哲理的多重盛宴。表达蒙古马精神的优秀雕塑作品一定是将情趣与意象相契合混化的十分恰当,创作者和欣赏者都会被这种适恰的混化整体所感染,这是一种成功的表现,因其具有着符合美感经验的价值。内蒙古雕塑艺术中的蒙古马精神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审美追求。它将悠久的文化传统与现代的艺术表现手法相结合,创造出既有历史深度又具有当代感的作品。力量与动感、空间与文化的互动、以及现代审美与古老精神的融合,都是这种审美追求的核心组成部分。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创新使得内蒙古雕塑成为了独特而引人注目的艺术领域。蒙古马所传达出精神包含着勇敢坚韧、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甘于奉献等许多积极美好的价值,对蒙古马精神进行艺术性的创造即可放大这种精神力量,引发人们对这些价值的思考,促进人们的精神成长。这就应了李泽厚的美学观点,即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创造性表现,它具有审美价值、社会价值和审美教育价值。同时,雕塑艺术的创新要响应习总书记提出的要求,不断将这些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融入到国家治理和发展中,通过弘扬蒙古马精神,推动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有机结合。

本文是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

作者曹雄,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幸华银,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本文转载自《边疆经济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