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内蒙古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2022年 月 日
(本网讯)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2月7日至8日,自治区社科联在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人文系、民革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总支开展“深入推进‘两个打造’,讲好敕勒川故事”系列讲座。讲座邀请青年文化学者赵子阳主讲,采取线上方式举行,共有360余人通过网络聆听了讲座。
赵子阳以“一山、二河、一川”概括了呼和浩特的地理环境以及厚重独特的历史人文,围绕《敕勒歌》、敕勒族、敕勒川等三个部分,进行了重点讲解。
《敕勒歌》,全篇仅仅27字,但却勾勒出一幅天高地远、苍莽辽阔、草肥牛羊壮的塞外风情画。这首北朝民歌在漫长的历史中先后用敕勒语、鲜卑语以及汉语来吟唱,是各族人民共同演绎的和谐相融之歌,是南北诗风互相融合、各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见证。
敕勒川的出处是《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点出了它的大体位置。传统认为,阴山南麓的土默川等同于敕勒川。大量史料反映,阴山北麓低矮、平缓的丘陵盆地是历史上敕勒人的大本营。将阴山南北的辽阔地域统称为敕勒川,可能是比较接近历史的客观看法。元代诗人胡布说:“敕勒川,环阴山”,准确把握了敕勒川的地理方位。
《敕勒歌》,敕勒川,成为人们心驰神往的精神追求,升华为根植于悠长历史中的中华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