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内蒙古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2022年 月 日
近日,《阴山敕勒川——农牧文化交辉交融的历史长廊》一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入选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2023年社会科学普及专项重点项目扶持资助,并列入呼和浩特市政协历史文化重大项目。
作为研究北疆文化的力作,本书由八〇后文化学者赵子阳历时十年完成。作者在耗费大量精力于浩如烟海的故纸堆里抽丝剥茧般捡拾起遗落在历史缝隙中的点滴史料的同时,或徒步、或骑行、或驱车,先后500多次、累计行程约6万里,深入阴山的“内脏”、历史的腹地,贴地考察了大量文化遗址遗迹,阅读与行走互为印证,历史与现实互为关照。全书60多万字、270余幅图,坚持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以独特的视角、宏大的视野,截取阴山、敕勒川、黄河“几”字弯、大黑河、呼和浩特、盛乐、六镇、武川等多个或大或小的楞面,以及生态、长城、边塞诗等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时空对照,点面结合,图文并茂,融学术性、趣味性、文学性于一体,综合运用地质学、生态学、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知识,对阴山敕勒川的历史人文进行了一次大起底,多维生动地阐释了阴山敕勒川融会农耕和游牧两大文化、影响中国历史演进、见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的辉煌人文,是研究北疆文化、弘扬中华文明的佳作。
正如书中所言,一部完整的中华文明史,主要是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农耕文明和以北方草原为中心的游牧文明,在相互碰撞、相互交流、相互交融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横亘在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有两条线:一条是人为的线,就是至今仍能看到的万里长城;一条为自然的线,便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这两条线落在地图上很容易看见,但若是实地考察,则不容易找到它们。有趣的是,不管是人为的线还是自然的线,不管是有形的线还是无形的线,都高度重合于阴山。阴山,与生俱来就是分隔农耕生产区和游牧经济区的天然界限;阴山南北数百千米的敕勒川,自古便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交汇交错的过渡地带,也是北疆地区的一条亮丽风景线,中国历史中极为敏感、中华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区域。有“得之者生、失之者亡之势”的阴山敕勒川是唇齿相依、难以分割的文化地理实体,它好似一条无形的生命线,其“喜怒哀乐”、得失归属,成了中国古代历史风云变迁的晴雨表。游牧和农耕两种形态长期的你来我往,频繁交往交流,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演进,谱写了多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宏伟篇章。
作者赵子阳长期专注于阴山敕勒川地域文化、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实探究,并贴地考察了大量历史文化遗址。作为该书姊妹篇的专著《大青山文脉——中华文化中的古阴山足迹探究》获第九届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奖二等奖,作品《大青山赋》《阴山,农耕和游牧文化的分水岭》分获2020年、2021年内蒙古大青山文学创作一等奖。发起并举办首届阴山•敕勒川论坛。
(文、图/社科普及部)